尔湾龙应台《天长地久》见面会 陪伴是最好的付出

休斯敦华人资讯网   2019-10-14 15:11:38
收藏


洛杉矶华人资讯网原创
严禁随意转载


10月12日,加州尔湾阳光明媚,位于杜鲁门路上的南海岸中华文化中心面前,陆陆续续驶来了数量私家车,文化中心的停车场几近饱和,许多车于是被停车场的志愿者引导到了隔壁的韩国教堂。


下午2点,著名作家丶前台湾文化部部长丶大学教授的龙应台在文化中心开展读者见面会,见面会围绕龙应台的作品《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开展。这是一部围绕了亲情丶陪伴和个人见闻的散文集。


文化中心的篮球场被临时改造成了会场,中间摆上了几百把椅子,加上两边的观赛椅,会场一共来了约1300名听众。


在主持人解释完见面会规则,文化中心的校长致开幕词后,一身黑风衣的龙应台走上舞台。





龙应台称,这次她从台湾专门飞到加州尔湾,是专门为了这次读者见面会,校长曾经三顾茅庐请龙应台来尔湾,龙应台前两次都婉拒了,但在第三次校长亲自飞到台湾邀请她时,龙应台被校长的诚恳所打动,于是有了这一次的读者见面会。

开正式进入主题之前,龙应台进行了一个“人口调查”,她先问,有多少是30岁以下的听众?

举手的人寥寥无几。

龙应台再问,有多少是30到45岁的观众?

举手的人变多了,但仍不占多数。

于是她再问,有多少是45岁到65岁?

这时候,会场的大部分人都举起了手。龙应台继续问,一直问到90岁,都有人举手。而读者里面最多的,是45岁到75岁的中老年人。




之后,龙应台又问多少人是来自台湾的,多少人是来自大陆,结果是一半一半。来自港澳的也有零星几人。



开篇,龙应台讲述了一对父子的故事。她说,她在攀登大武山时,中途遇到一对中年男女,注意到男人的背包上挂着一个叮咚作响的瓶子。


山路相逢倍感有缘,龙应台便问这个瓶子装了什么,原来,这个瓶子里装的是男人父亲的骨灰。他父亲生前是一名爬山爱好者,愿望是在有生之年登完台湾的百座高山。他每次邀请儿子一同去时,儿子总是说:“我太忙了。”


父亲只好放弃。后来父亲离世了,儿子才开始带着父亲的骨灰,按照父亲当年写下的登山清单,一一完成父亲未了的心愿。



龙应台分享的这个故事在《天长地久》中也提及,她呼吁读者拿起手边的书,翻到她跟儿子们的一段对话。


她问,等她死后,要不要将骨灰分给儿子们,大儿子安德烈拿大的,小儿子菲利普拿小的。儿子们回答,我才不要。(观众中发出笑声)


那将我的骨灰撒进海里,回归大自然?她又问。但平时装酷的安德烈又说,如果你连一块墓碑都不留下,那我跟弟弟大概就断了和台湾的联系。



龙应台因此称,看来应该在台湾留下一块墓碑,这样自己的儿子们就有理由每年的某个时候带着自己的家庭,回台湾探望“一块石头”。


谈话的主题一直在围绕“死亡”,龙应台又分享,一次她回到父亲的家乡湖南省卫山,在“吴迹”的小镇里看到每家的客厅里都放着一口很大的棺材,客厅昏暗,棺材的阴森森更是让她吓一跳。


龙应台补充说,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棺材就是摆放在客厅中的;在过去,棺材是一笔财产,是“我已经可以负担自己后事”的宣言。 有钱人家给女儿置办的嫁妆中都会包括一副棺材,意思是有底气证明,女儿不会给亲家带来负担,因为娘家把女儿的后事都已经安排妥当了。


她说,换言之,旧时棺材可以相当于今天的Iphone XI,引来了一阵笑声。棺材与牛丶马一样,不必那样受避讳。

龙应台此时又问,多少人曾坦然与家人聊过死亡的话题。得到的回应是有些人比较避讳,也有些人比较坦然,但还有更多人没有回应,或许是还没有拿捏好想法。


龙应台说,她的父母随着国民党军队来到台湾,致使她在没有亲戚或者祖父母的家庭坏境中生长。上小学时,她是班级里唯一的外省人。那些台湾本地的学生,有时会几天不来上课,然后回来后,会在衣服上佩戴白色的绢花,意味着家中有长者或者亲人过世了。小时的龙应台看到这个,竟觉得有些羡慕。因为这是她没有的,她从小不生活在大家族的脉络之中。


她又说,大家族从小给人们教会“生死课”,当人还年少时,就会经历家族中老辈的去世,随着时间,他们经历的会越来越多,逝者与自己的关系也会从远到近。到了至亲也离去时,就不会那么手足无措了。换言之,他们面对“死亡”,能够更加坦然。


龙应台说,他们是被战争连根拔起的人,他们这些战争难民,并没有机会从小接受“生死课”,所以当她的父亲生病到去世时,她感到很迷茫,不知道怎么面对。
她说,“没有上过生死课的结果是,当我父亲生病的时候,我第一次看到人家生病,因此不懂得如何照顾他;等到他过世的时候,我大吃一惊......”


龙应台也提到她的母亲美君,95岁的母亲已经失智,龙应台于是从台北搬到了南边的母亲家,专心照顾母亲。


照顾母亲美君时,因为美君是浙江人,所以龙应台会放越剧给她听,她不知道母亲是否听得到,但她发现,美君会随着音乐的节奏用脚打拍子。


龙应台又说,在父亲还在世的时候,父亲负责照顾母亲,那时她时任文化部部长,工作繁忙顾不上家里,一日她接到父亲的电话,说他照顾失智的母亲太累了,到最后,竟然在电话中哽咽。


龙应台对自己父母的分享让台下不少观众也动容,在提问环节,有一名女子提到自己移民美国,在美国也有孩子,父母本来在美国一起同住,但因为考虑到美国高昂的医疗费,老人决定回国。她对自己不能尽女儿的责任而煎熬。如同战争孤儿,移民的第一代也备受这种选择和煎熬,龙应台承认说。



读者中也有人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像龙应台提出的那样,去实际做到陪伴父母很艰难。龙应台因此说,要有去陪伴的意识是最重要的。



比起用手机联系不在场的人,陪着在现场的人更加重要。龙应台还说,而如果她知道自己的生命还有最后一天,她会选择和自己的亲人一起度过。



作者:Shelley Chen



原创稿件,未获许可不得转载,切勿侵权。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0条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