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唐人街一带是多伦多最繁忙喧闹的社区。士巴丹那和邓达士街两街交汇处是唐人街的中心。这里的行人道上每天都摆满露天摊档,各族裔的市民在这里购物丶用餐丶交朋结友。 作为世界上最着名的八大唐人街之一,多伦多唐人街文化活动吸引着众多游客。每年6月,龙舟节都在多伦多市区湖心岛的湖面上举行,紧张刺激的龙舟赛已成为多伦多夏季的一项文娱盛事,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市民和游客观看。
加拿大《环球邮报》餐饮专栏作家里奇勒称赞多伦多中区唐人街是北美独一无二的美食圣地。像其他任何地方的唐人街一样,这里最吸引人的是具有东方风味的食品。来过唐人街的人都对其美食赞不绝口。这里餐馆林立,但绝少提供北美改良版的菜式,而是正宗的中国菜,有川丶湘丶粤丶甚至北方风味菜肴。它们的新鲜材料都是从街上选购而来。有人说,在唐人街,只有你想不到的东西没有你买不到的食物。西方人经常在这发现令他们匪夷所思的东西,例如鸭舌和鳝鱼。而悬挂在街边橱窗里烧腊鸡鸭和烤乳猪的香味则令路人垂涎欲滴。
世界顶级名厨甄文达曾访问多伦多唐人街,宣扬中华美食文化,希望中菜能够在西方继续发扬光大。据当地华文媒体报道,甄文达表示,多伦多唐人街美食是唐人街当中最顶尖的,不单水准高,而且十分正宗。他认为,这是因为多伦多的唐人街是配合本地华人口味,所以他称之为 LivingChinatown(生活的唐人街)。
多伦多唐人街历史变迁:
多伦多市,是加拿大华侨华人第一大聚居地。全加拿大100多万华侨华人,40%居于多伦多。但多伦多唐人街的历史,没有像加拿大西部唐人街那么悠长。
1878年,有位华人在多伦多市亚达赖街9号建立洗衣馆。早年多伦多华人稀少,到1881年,全市也只有10位华人居民,4间洗衣馆而已。加拿大太平洋铁路于1886年建成后,华人开始由温哥华沿着铁路东徙,至多伦多及蒙特利尔等东部城市。1894年,多伦多华人人口增至50名,其中一班洪门兄弟,于克约街建立致公党,联络当地华侨,建立了具雏形的唐人街。
1898年,康有为维新运动失败后逃亡海外。康有为于1899年抵达加拿大后,于维多利亚丶温哥华丶多伦多各地华埠成立保皇党,目的是推翻慈禧专政,救助光绪重新执政。康有为在多伦多的皇后街与佐治街附近,建立了保皇党会所。1910年,多伦多有两个小的唐人街。西唐人街有14间华人商店,以致公党为中心;东唐人街只有6间华人商店,以保皇党为中心,华人人口只不过百余人。1912年,国民政府成立后,保皇党日渐衰落,西唐人街也渐渐湮没,东唐人街日渐繁盛。
20世纪初,大量华人移民乘火车远赴多伦多及东部其他城市发展商业。上世纪40年代,多伦多唐人街已由西向北伸展至单达士街。伊丽莎白街及栗子街为唐人街之商业中心,内有中华会馆丶致公党丶至德党丶李氏公所等堂所,商店50多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多伦多市政府对市中心进行美化及扩展,因唐人街接近市中心,很多发展商及地产投机商人开始以低价收购破烂的唐人街楼宇,并转卖给市政府。上世纪50年代末期及60年代初期,2/3的唐人街已被清拆丶化为平地,用以兴建两座新型市府大楼。1965年,唐人街只剩约 10英亩地,位于单达士街,58%楼宇已被地产投机商人收购,华人只拥有唐人街42%的楼宇。政府计划将整个唐人街夷平,后因当地华人极力反对,才保留了破烂的小唐人街。1984年,唐人街只有不到10间酒楼食店,4间会所,也没有居民。2000年后,旧唐人街也不存在了。
上世纪50年代,华人商店及居民开始沿着单达士街电车路西迁至士巴单拿街。该处为犹太人聚居地,1951年只有20%的当地居民为华人。上世纪50年代末期,大部分犹太人迁居于多伦多市西北郊区之新发展住宅区,很多便宜空置楼宇出卖。这时,适巧旧唐人街要清拆,因此很多华人商店及居民开始迁居于单达士街地区,渐渐发展为“中区华埠”。到1971年,这个新华埠已有4000多华人居民,华人商店林立,有酒楼丶杂货店丶理发店丶地产公司丶银行及各种华侨社团,一些商场丶地窖也用作商业,多层住宅大厦也于华埠兴建。
上世纪70年代,中区华埠楼价已升涨,很多低收入的新华人移民,沿着单达士街之电车路,往单达士东街找寻便宜楼宇。1972年,一位华人首先在 383A百乐汇街(位于单达士东街与芝兰东街之间),开设第一间华人猪肉店。其后徐氏士多丶海丰鱼铺丶高升茶楼等商店,在百乐汇街兴建。上世纪80年代,该区已发展为“东区华埠”。多伦多东区华商会正在东区华埠筹建一座中国牌楼,称之为“中华门”,费用约100万加元,2009年竣工。“中华门”成为多伦多东区华埠之特殊景观。
目前,多伦多华人大部分居于市郊区之住宅区,郊区建立了很多的华人商场。中区华埠及东区华埠,华人人口不多,大部分是老华侨丶越南移民及一些收入比较低而在华埠工作者。两个华埠皆希望发展成为旅游观光点,以吸引游客,振兴当地经济。
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