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节假期我跟儿子两人开车去休斯顿玩。开车将近3个小时,中午在佩文家吃了中国餐馆的烤鸭。下午她就带着我们去周围逛逛。真没想到,她家就离Menil美术馆2个街区。
多年前看到Piano的这个作品,完全颠覆了我对美术馆的认识。以前只知道美术馆多做天窗丶高侧窗,以柔和的漫射光投射入展馆。而Piano却把整个屋顶做成了光的容器。在Menil collection里,他使用钢桁架托起最上层的玻璃,作为挡风遮雨之用,同时玻璃上的涂层用以过滤特定波长的光线;下面的混凝土曲面状反光板又进一步将自然光折射进展厅。(由于室内禁止拍照,室内图片和一些室外小照片皆来自美术馆网页。)
从室内看,曲面状反光板直接作为走廊和小部分展厅的天花板,光线效果的确不错。
从现场效果看,美术馆的外墙材料采用的是浅灰绿色松木板,呼应了周围房屋的材料特征。但预制混凝土虽然做成曲面状,但其自身的重量仍然显得过大,压迫着轻巧的松木板。
因此来到现场,我倒是更喜欢后面Piano为其做的加建展馆。他延续了前次设计中屋顶的设计思路,而这次却更加的低调,多层半透明天花板将光线柔和地引入室内,整个天花板都是个半透明的“发光器”。
这个展馆不大,全部展出现代绘画作品,但它又小又低调,躲在前面那拉风的曲面反光板后面,很少有人过来。我最喜欢的是这一幅油画,当时第一眼看到还以为是江南水乡的水墨画呢!
佩文一路给我们介绍Menil neighborhood,所谓neighborhood,是Menil将周边的两个街区的house全部买下来,做后续的办公丶教室丶书店之用。
周边的房子多木板外墙,因此美术馆也通过相同的材料使用刻意融入环境之中。整个街区非常宁静,不知道的人根本不会留意这是世界知名的私人美术馆。然而进到展厅里当你亲眼看到藏品时,真是惊叹Menil是多么有钱。只可惜室内不准拍照。
大富豪Menil夫妇是犹太人,于二战期间从法国来到休斯顿。
他们在全世界搜罗了大量艺术珍品,从上古时期丶到拜占庭丶中世纪,还有很多非洲部落的装饰品,当然也少不了大量的现代艺术作品。小儿在美国看了不少美术馆,他自称没什么兴趣,但看多了倒是记住了毕加索。当他在Menil美术馆里看到好几副毕加索的作品时,脱口而出“这位Menil太有钱了!”
是啊,站在这里,真切地感受到国外这些大富豪不仅有钱还拥有卓越的艺术鉴赏力,他们聘请最着名的建筑师来做设计,将毕生收藏免费开放给观众。我记得迈耶设计的洛杉矶Getty中心也是个石油大亨的艺术品收藏馆。建在太平洋海岸边,全部外墙花岗岩都从意大利运来,并且这个私人展馆同样免费开放。
Menil夫人认为观看艺术品需要耐心和半宗教性质的沉思。Piano通过他设计的这种特殊的屋顶结构,巧妙运用光线这一介质达到了主人当初所希望形成的展厅里弥散的静默气氛。这种气氛气场很大,凑巧我们去的那天外面狂风大作,雷阵雨倾泻而下,小儿在里面就是感觉害怕,全没心思欣赏佳作。
美术馆东侧的rothko chapel,也是Menil美术馆的一部分,据说是个不分何种宗教都可以来此冥想祷告的礼拜堂。室内6边形,简洁至极,一进入就被它的空与静震慑住。里面不让拍照,所以说行万里路在当今科技发达的时代仍然是影像所无法替代的,亲眼所见所感的东西对内心的冲撞只有自己才能铭记。
再走不远,就是一所市区里的私立天主教大学,St.Thomas.佩文介绍说这是Philip Johnson设计的。在Menil的网站上看到,St.Thomas大学和Rice大学的艺术系都是Menil夫妇创办的。这个大学真不大,由于在市区,跨越道路的部分就做成天桥。主教学楼就是2排平行的2层楼,连接部分是一座教堂。白色的墙面翻起一角,令人浮想联翩,意味无穷。
站在这里,看到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的简洁中不失材料细节的精致,我跟佩文一致同意,现代主义建筑一定得有透明度空气做背景,才能显现它的精美。
我在微博上发了两张照片,立时引起众多感叹。大家在国内的污浊天空下呆久了,突然看到这么明澈的蓝天难免激动。也真是,咱中国人就是命苦,期待蓝天白云竟然都变成了奢望。
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