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 年起,退休社会学家芭芭拉• 蔡辛(Barbara Chasin) 就和她的丈夫——一位同样已经退休的人类学家,一起住进了生态村。他们的房子面积有1600 平方英尺(约合148 平方米),带有两间卧室,每人有一个书房。
72 岁的蔡辛说,她觉得住在一个退休老人的小区里会有种疏离感,所以,她更愿意住在年龄与身体状况多样化的人群当中。蔡辛还是生态村老年人委员会中的一员。
“我们正在想办法,让人们能够留在这里,慢慢变老,”她说。那就要翻新屋子, 并想办法向人们通报医疗急救措施,她说。
依照地域不同,共居房的成本有着天壤之别,达雷特说。大体上接近一套两卧室的分户式产权公寓(condo) 的成本。很多人先付首期,然后按揭。他介绍说。
加入共居小区的方式有好几种。一种是在小区形成初期就参与进来。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以影响小区的建设思路。
但为新建小区筹措经费可能是十分困难的, 美国共居协会(Cohousing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的执行理事丽贝卡•莱恩(Rebecca Lane) 在一封邮件里这样表示。
“组建一个共居小区的失败率很高,只是没有数据来说明这一点,因为大多数小区在组建失败后也就解散了,并淡出人们的视野。”她说。
组建一个共居小区的最好方式,“就是在委员会里一开始就有个可靠的建筑师,了解相关模式,能够全程协助,包括提供财务建议。”她说。
显然,找一个现成的小区要容易得多, 莱恩说。
共居模式肯定不是人人都适合的。有的人意识到“在与一群人共同生活丶大家一起做决定的过程中,要付出很多精力”,而他们不愿意如此投入,美国共居协会的理事会主席比尔•哈策尔(Bill Hartzell) 说。
冲突不可避免。最常见的就是因为钱丶孩子和宠物而起冲突,他这样说道。人们可能会产生分歧,比如说集资的钱应该怎么花,别人的孩子要怎么管教,或者是否该让狗到处乱跑,等等。有些问题,居民们可能会自己解决,而有时候则要通过中间人来调停,他说。
并不是非要性格外向,才能在共居小区中活得精彩。
“我的个性中有很隐逸的一面,但我也认识到,自己可能太离群索居了,”67 岁的丹•法伦(Dan Fallon) 说道,他曾是芝加哥的一位心理学家。2003年,他和妻子安娜(Anna) 在亚利桑那州的普雷斯科特市(Prescott) 买下了曼扎尼塔村(Manzanita Village) 共居小区中的住宅,并把那里租了出去。直到2011 年, 他们俩才搬到那里居住。
法伦说,曼扎尼塔村并不是只有退休老人的小区。
“这里很吵,有时候孩子们会到处乱跑,”他说。
但是法伦说,他宁愿像这样跨代共居。他还说,有些年长的居民最近帮孩子们在山谷中建了一座要塞。
在这种共居方式下,他说:“大家可以创造机会,聚在一起,共同分享你的生活经历。”这让人非常欣慰。
来源:网络